五月初夏的清晨,太阳的一缕光线穿过稀薄的云层,一切都显得格外安静祥和。图书馆内的环境气氛格外清新。在这样一个温馨舒适的空间里,同学们专注地坐在桌前,认真地阅读着手中的书籍,馆内只有翻书的声音和沙沙的写字声。整个图书馆弥漫着一种宁静与惬意,仿佛时间都在这里静止了一般。我们在研讨室内迎来了李欣然,相互自我介绍以后,采访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逐渐展开。
李欣然,中共党员,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2019级本科生,现任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支委会成员、2019级C2班团支部书记,曾任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青年理论学习研究会部长、山东大学学生在线核心成员、古天乐代言太阳集团青年理论学习研究会干事,曾获山东大学力诺瑞特社会奖学金、山东大学移动通信奖学金、山东大学学业奖学金二等,三等奖、2022年山东大学特长奖学金二等(科技竞赛类,美育类),参与团队获得第二届山东省创新方法大赛二等奖等。
力学以致远,创新引未来
李欣然从未放松过专业课的学习,成绩一直在专业名列前茅。透彻分析大学知识结构的组成,加之端正的学习态度、科学的学习方法、诚恳的求学精神,使李欣然不仅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,还拓展了自身的学术视野。当问及高效的学习方法时,李欣然表示针对学科不同对时间进行一个合理的把控。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课程,或者需要思维连贯性的一些课程,她会抽出一整块时间进行学习,而碎片化的时间可以用来背英语单词等等。除此之外,课上记好笔记、课后及时整理笔记也是李欣然一直坚持的学习方法。李欣然告诉我们一定要学好大一大二的课程,大一大二的课程就像是一块块砖,只有踏踏实实地打好基础才能筑起专业课的万丈高楼。
李欣然始终在科创的路上前行着。李欣然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她的一次科创经历,首先是需要确定赛题,然后需要寻找符合能力的队友并进行合理的分工。在科创路上荆棘重重,坎坷无数,多物理场仿真对于当时的李欣然来说是一块陌生的领域,但是凭着坚持到底的恒心和老师的悉心指导,李欣然克服了畏难情绪,查阅了大量的资料,学习了相关的软件,终于跨过了这个难关。李欣然认为这些科创经历是一个很幸运的过程,是一段很有价值的体验,让她积累了许多解决问题的途径。
青衿志伟业,星火传华夏
当谈到志愿服务活动经历时,李欣然回忆起自己担任第二届世界内燃机大会志愿者时的经历,“作为普通的大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这种学术盛会是比较难得的,通过这个平台我有机会看到很多内燃机专业最前沿的技术。你可以在这听到院士讲述如何把二氧化碳转化成可利用的能源,这是在任何的教科书都看不到的。这样的知识让我感觉到我们的专业还有很多未探索的领域,也坚定了我以后的专业学习道路。”
2021年,李欣然参与了山东省政府主办的青鸟计划,她深入基层,来到乡村振兴局体验他们的工作,锻炼自己的处理问题和随机应变的能力。在这里,李欣然见证了基层工作的繁重与冗杂,“对于很多基层工作者来说,要处理和解决各种繁杂的问题,我觉得他们真的是很了不起。在扶贫办实习的经历也让我坚定了一个想法,就是我们一定要学好课业知识,将来的目的一定是去服务更多的人,造福更多的人。
志趣扬帆起,逐梦之蓬莱
李欣然除了日常的学习之外,还会多方面的丰富拓展自己。其中,李欣然对人文历史兴趣颇深,一腔热爱也使她萌生了报名“经典选读与创意写作”微专业的想法。李欣然表示修习这门微专业对于她来说其实是一种良好的放松方式。沉浸在浓厚的人文气息中,听着老师的讲解,李欣然开阔了视野并且提高了自己的文学修养。经过了人文气息的渲染、老师们的讲解指导、文学作品的熏陶,李欣然撰写了小说《联考》并获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文学作品大赛三等奖。身体是革命的本钱,李欣然表示在大三下时,繁杂的工作令她十分疲惫,这也使她意识到锻炼的重要性,于是在大四时,健身馆里每周都能出现她的身影。此外,李欣然还自主地去学习了小提琴,探索着乐理的世界。李欣然表示:“我希望在学习之外能有一些与世界其他方面接轨的东西。如果文学能打开一扇窗口,那我就从文学方面突围;如果其他的音乐方面能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,那我就从音乐这方面感触。”李欣然始终保持着乐观开朗的态度在丰富拓展着自己,探索感触着这个世界,向着心中的蓬莱仙境奔赴着。
“谁终将声震人间,必长久深自缄默。谁终将点燃闪电,必长久如云漂泊。”李欣然感慨于自己大学四年的点点滴滴,“我应该是比较幸运的同学,在人生的很多节点都能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,也很少走弯路。我一直在想,这场关于我的采访能给其他的同学或者学习学妹们带来什么?我的经验能为大家提供怎样的参考?对于同学们来说,每个人对自己大学四年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,如果用几个词来概括我的大学生活,我觉得应该就是自由和随心,想做的事情就放手去做吧,想追求的目标就尽情去实现。我希望我的大学生活过得像我心目中的那样,在好好学习的基础上,去认识更多的人,看到更大的世界。同时也能明确自己之后的人生的道路,不断探索自己的追求,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的寻找答案的过程。也许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了那个人生的答案,但是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,我的大学4年一直在为寻找这个答案而不懈努力。”
(文/时睿、林熠、曾赟 图/李欣然)